??編者按:
??信息轟炸的時代,我們只求安靜記錄市場點滴動態,關注普通人的買房故事,帶你感知樓市的體溫。
??樂居買房訊 題:學區房:“傳說”終結?
??4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談及房地產時,首提“防止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”。
??隨后的五一長假,多地曝出學區房降價新聞:上海知名雙學位梅園片區,有房源一夜下降60萬元;北京西城區金融街片區,二手房成交均價從18.1萬/㎡降至17萬/㎡;合肥有學區房以低于市場價70萬元急售……
??結合多地出臺的學區新政,有人不由感慨:風吹草動就能霸占熱搜,牽動無數中國家庭的學區房,難道要就此走下“神壇”?
??都市傳說
??“思考了1小時,就被別人加價50萬拿下,這種‘血虧’真是比炒股還刺激。”回想起去年五一被“橫刀奪愛”的經歷,家住北京西城區的周友德仍然心有不甘。
??彼時,西城區——北京最后一個未實行多校劃片的優質教育資源區域,即將在當年7月31日跨入多校劃片行列。為趕搭末班車,家長蜂擁而至,推動房價水漲船高。
??“千萬量級,最高單價超過22萬的老破小,據說假期里每天能成交10來套”,周友德形象地說道,“真是‘前一刻還猶猶豫豫,下一秒就高攀不起’。”
??不過,為子求學的他,最終還是高價購得了同小區的另一房源,也因此成了小區家長群新的談資。
??“孩子的未來高于一切。”對此深信不疑的中國家長,前赴后繼著,不斷為學區房這個都市傳說貢獻新的勁爆劇情:
??2017年,北京“宇宙中心小學”之一宏廟小學,對口小區豐匯園,一套39平方米的陰暗地下室以1200萬元售出,單價超30萬;位于深圳福田百花片區的老破小,僅憑“深圳四大名校”光環加持,就可輕松賣到單價20萬元以上;去年底今年初,上海多個知名學區二手房猛漲,甚至出現10天漲4成的壯景。
??從業十年,北京西城金融街某中介機構經紀人侯平見證了無數瘋狂。“房都沒看就拍下200萬訂金,兩波客戶現場‘杠’上、10萬10萬抬價的,都有。”侯平告訴樂居買房。
??在他看來,北京一些熱門區域的學區房不僅是傳說,更是神話。
??不過,雖然“吃這碗飯”,但常年畸高的房價,令侯平也時感膽戰心驚。“萬一市場出現波動,很多高價購入學區房的家庭可能損失慘重,尤其是一些砸鍋賣鐵湊齊首付、還要背上高額貸款的。”
??弊端重重
??對于很多家庭來說,學區房是教育的一劑“良藥”;不管入學后還要操多少心,邁進名校就是成功的一半。
??但對于整個市場而言,房價高企的學區房卻好似一顆膠囊,某些周期內能提振樓市,一旦“糖衣”褪去,毒害或一發不可收拾。
??首先,學區房可能引發價格虛高。近年來,一些城市房價增速較快,不少是由學區房炒作引發。如果政策或環境突變,在房價高位入市的房屋持有人將面臨資產大幅縮水的風險,即使其購買的并非學區房。
??其次,學區房不利于教育發展。家庭渴望更好的教育資源,卻將大量資金支付給與教育毫無關聯的房東,而校方與教師卻未從中獲益分毫,同時學區房的高價也不能被運用在支持地區教育產業上,這顯然不是健康的市場機制。
??第三,學區房也有悖公平原則。一墻之隔、一街之遙,對應的就是不同的學區,教學質量云泥之別;兩個自小相熟的玩伴,只因幾十米的距離,可能一個上了示范校,另一個卻只能讀“菜場小學”。
??更別提,買了學區房的家庭幾年后還能再賺一筆,貧富差距無形中繼續被拉大。這是教育資源及財富分配兩方面的不均等與不公平。
??2021年初,多地學區房價格瘋漲,引起有關部門警惕。據樂居買房不完全統計,僅3月和4月,就有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重慶、寧波、合肥、無錫、廈門、金華、銅陵等城市出臺了針對學區房的房地產調控政策,包括嚴肅查處惡意炒作學區房行為、發布熱點學區二手房交易參考價格、打擊代持炒房、學區房限購等內容。
??4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首次提出“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”,傳遞出撲滅學區房“虛火”的信號。
??任重道遠
??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解決學區房頑疾也絕非短日可見效。
??以打出“組合拳”的北京為例。從春節后嚴查經營貸,到住建委發布“房地產整治12條”、懲處機構炒作學區房等行為,再到海淀區發布《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》,再提“多校劃片”“九年一學位”并聲明明年起部分情況將施行學位區內協調,一連串動作不可謂不猛烈。
??但從數據看,雖然海淀重點學區房價有所降溫,但西城整體仍偏熱,熱門片區如德勝等近期房價有小幅上漲;4月全市二手房網簽19910套,高居“317政策”以來第三高,僅次于去年12月和今年3月;趕在五月前集中購入學區房以便落戶的家庭無疑仍是重要推手。
??況且,行業早已形成的認同是,學區房熱的根源在于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,這并不是換種方式“切蛋糕”就能解決的。
??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電腦派位,偌大的海淀區,家住一邊、卻被派位到另一邊,孩子上學通勤如何解決?如果家對面就是心儀的學校,會不會為了派位而派位、反而沒法入讀?花高價買了**學區的房產,卻沒法就讀最好的學校,旁邊非學區房家庭卻搖中名校資格,這是否公平暫且不論,其可能導致的結果是抬升區內非學區房的房價,讓整個區的房子都變成了“學區房”。
??近年來,甘愿頂著高房價成為北漂、滬漂的人們依舊前赴后繼,他們為之奮斗的動力就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機會。如果憑學區房也無法獲得這樣的機會,那么很多人或許會選擇離開,并由此引發更多社會問題。
??華泰證券房地產分析師張璐對樂居買房表示,目前調控學區房的手段主要有四種,包括多校劃片、名額分配、公民同招和六年(九年)一學位,但沒有一種能從本質上做到稀釋或新增優質教育資源,難以觸及學區房頑疾的根本。
??“相比于一次次為政策‘打補丁’、引發一波波未知與‘恐慌’,增加投入、提高教育產業均衡度,讓優質教育資源增加,才是學區房改革的有效途徑。”不過張璐也坦言,知易行難,教育改革推進多年,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,但離教育資源均衡化仍有明顯差距,讓學區房走下神壇依然任重道遠。(完)
??(應受訪人要求,文中周友德、侯平為化名)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