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居買房訊 馬俊杰
在近期舉辦的“中國這十年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,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姜萬榮表示,這十年,是我國歷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最大、投資最多的十年,億萬百姓喜圓安居夢想。
的確,近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僅邁上了“快車道”,而且越行越快,越行越穩,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長期居世界第一。與此同時,我們身邊的“致富神話”也是層出不窮,而其中的佼佼者無疑是房產領域,不論是房產大亨的成功之路,還是拆遷戶主的一夜暴富,都刺激著我們的每一根神經。那么在這些拔地而起的“水泥森林”背后,有哪些是我們已知的,又有哪些是我們未知的呢?
不缺房與沒有房
據數據顯示,2020年中國住房總面積超過500億平方米,家庭戶擁有住房間數達到14.9億間。可以說,我國早就已經進入到了“不缺房”時代。??
但我們不知道的是,此“不缺房”并非大眾眼中的“不缺房”。遠的不說,我們不妨在入夜后,數一數自家小區亮起燈的有多少戶,沒亮燈的又有多少戶。用更加直觀的數據來表達的話是這樣的:截止2020年,我國家庭中自有住房的比例中商品住宅占比不足三成,還有約18.8%的家庭需要靠租房才能解決居住需求。
在城市中這一問題得到了進一步放大,城市中租房家庭的比例高達31%,尤其是在房價高昂、外來人口較多的一線城市,租房家庭的占比可高達40%以上。而與之相對應的是,近十年間城鎮家庭住房面積由179億平方米增長至295億平方米,增量達到115.6億平方米,占同期全國增量的87.5%。
現實就是這么的荒誕與離奇,即便在“房滿為患”的今天,也仍然有無數漂泊的打工人得不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。
舊剛需與新剛需
一般認知中,僅從需求角度來看,本地無產權住房家庭稱為剛性需求,被視為市場主力;本地有自有產權住房的家庭稱為改善需求,一般不被視為市場主力。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琳琳和阿強作為一對新婚夫婦,打算買一套小戶型作為兩人的新家。“這么多年租房的省吃儉用為了買房這一刻的一擲千金嘛!”雖然洋溢著幸福的笑容,但在琳琳臉上還是能看出一絲緊張和不安。最終,討論了半天的兩人還是相伴著走出了售樓處,或許對他們來說,一次性花光兩人多年來的所有積蓄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考慮。
何先生和何太太自稱是“老樓里的老夫老妻”,雖說住著“老破大”,可是和一家5口人住在一起總顯得那么擁擠。所以,最近何先生考慮最多的,就是怎樣換一套更大更好的房子:“這老房子雖說大點,可5口人住一起怎么都擠得慌,孩子現在小可以睡一起,等再大點呢?,要我說趁早換。我琢磨過了,把這套房子賣了,添點買個更大的,將來生二胎、招待客人都方便。”
對于剛需群體來說,上車無疑是頭等大事,這也是他們被認為是購房主力的重要原因。但數據顯示,目前上海和北京有超9%的家庭“多代同住一室”,這種情況所帶來的相關潛在需求不亞于剛需群體,更隨著時代的發展、觀念的變革、租房群體的膨脹,越來越多的人秉持著“買個老破小還不如繼續租房”、“生活品質高于一切”的理念追求“一步到位”,將改善當前居住條件作為買房置業的第一選擇。未來北京、上海為改善居住條件而保持著迫切置業需求的大量家庭,甚至有可能成為“剛需中的剛需”。
當然,以上討論僅限城市,在鄉鎮,自建房等非商品住宅才是居民家庭住房的主要來源,尤其是在鄉村,非商品住房的比例更是高達九成。給我一片田間地頭,何愁不能“安得廣廈千萬間”?
正數倒數都是第一
如果有人問我國哪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最高?我們就算不知道,也應該能得出一致的答案——“北上廣深”。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各城市GDP中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廣東獲得前4名,畢竟超一線大都市的名頭早已深入人心了。可我們不知道的是,同時還有一個排名,北上廣深不僅沒有名列前茅,反而還是全國墊底。
對比各省市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我們可以發現,有33%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50平方米以上,超過了歐洲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。另一方面,也有15%的城鎮家庭戶人均住房面積低于20平方米,幾乎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。而其中廣東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最小,只有30.9平方米,上海、北京緊隨其后。
作為“種花家”的優等生,“北上廣深”的排名為什么會如此靠后呢?
由于四座超一線城市不斷吸引大量外來人口,較大住房建設壓力和高企的房價水平,使住房規模一直都較為緊張。而廣東省集聚了廣州、深圳兩座城市,造成的結果也就更加嚴重。
樓盤點評
寫評論